'; } else{ document.getElementById(PLTS[cur1].portletId).innerHTML=response; } } catch(e){} var regx=new RegExp(']*?>([\\s\\S]*?)<\\/scr'+'ipt\\s*>|]*?\\/>','img'); var arr; while((arr = regx.exec(response)) != null){ if(arr.length){ if(arr.length >=2){ var regx2 = new RegExp("]*?\\bsrc=\\s*('[^>]*'|\"[^>]*\"|[\\S]*)\\s*\\/?>",'im'); var srcArr=regx2.exec(arr[0]); if(srcArr!=null){ var src= srcArr[1]; if(src){ if((src.charAt(0)=='"') || (src.charAt(0)=="'")){ src=src.substr(1,src.length-2); } loadScript(src); } } else{ execJavaScript(arr[1]); } } } } } cur1++; loadps(); } } function loadScript(s){ try{ var sc=document.createElement('script'); sc.type='text/javascript'; sc.language='javascript'; sc.src=s; document.body.appendChild(sc); }catch(e){} } function execJavaScript(s){ try{ var sc=document.createElement('script'); sc.type='text/javascript'; sc.language='javascript'; sc.text=s; document.body.appendChild(sc); }catch(e){} } window.onload=loadps;
|
首页  兰台动态

大师口述档案 记录濒危技艺


发布部门:档案馆  发布时间:2016-07-04  浏览次数:

经过两年多的采集,一份时长3000多分钟的工艺美术大师口述历史档案日前在北京市档案馆初具雏形,这是北京首次为工艺美术大师“建档”,以此记录那些频临失传的老文化,为北京留住记忆。

根据北京工艺美术学会统计,目前北京共有244名工艺美术大师,其中4人已经离世。对于主要依靠师傅口口传授的传统工艺而言,一位大师的离世,很可能就意味着一项技艺的传承走到了悬崖边上,这些“老文化”很可能会就此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。

为了留住老北京记忆,避免“老文化”同大师一起消失,北京市档案馆2014年启动了北京市工艺美术大师口述历史档案采集项目。截至2015年底,档案馆共采集20位工美大师的口述历史档案,形成了3000余分钟的高清视频素材。

接受采访的20位大师,年龄均在70岁以上,其中年龄90岁左右的有三位,分别是:双起翔、崔洁、费保龄。北京市档案馆征集处处长程建华说,启动口述历史采集是抱着“抢救性”的目的,由于条件所限,年龄较大、身体不太好的大师们成为优先采集的人群。此外,由于项目主要是为了给北京留下记忆,所以大师所涉及的行业以“燕京八绝”为主,另外加入了一些民俗方面的大师。

“以前一些类似的记录都是以某个行业为主体,以人为主体的记录我们是第一个。”程建华说,口述实录的采集主要集中在三方面:谱系,主要记录大师的从业经历,包括拜师学艺、技艺传承、行规等;技艺,主要是对大师技艺技法、作品的展示;创新,则主要突出大师对行业的贡献。

为了确保信息真实可靠,采集内容还与工美协会提供的大师背景资料做了对照。“大师的技艺体现了北京工艺美术行业中各项技艺的发展水平,我们希望通过录音录像的方式,把反映工美行业发展及大师发扬传承技艺的重要资料保存起来。”程建华说。

年事已高、身体欠佳是许多大师的生活现状,也是采集面临的最大难题。2014年档案馆曾联系了玉雕大师宋世义准备采访,然而大师突然住院令采访最终没有实现。年近九十高领的费保龄大师,每天只能在上午讲一个半小时。采访泥塑大师双起翔时,需要他的儿子在旁边帮着“翻译”。

“大师们虽然有些不善表达,但对传统技艺的热爱和执着特别让人感动。”程建华说,双起翔一说起泥塑,其喜爱之情溢于言表,费保龄大师则凭着对风筝艺术的“真”爱,最终把这项民间工艺带入了最高的艺术殿堂——中国美术馆。精湛的技艺与濒临失传的尴尬,为口述实录采集敲响了战鼓。

已经完成的首批口述实录成果,近期将以视频和图书的形式与公众见面,“我们想先听听行业的说法,再决定是否要继续做下去。”

对话

“一些技艺再不采集就真的彻底消失了”

对话人:北京工艺美术学会秘书长孙玉珍

北青报:现在北京的工艺美术大师情况如何?主要涉及哪些种类?

孙玉珍:北京现在一共有244名工艺美术大师,其中4人已经去世。我们在保护老工艺方面力度很大,外省市人只要在北京工作5年以上,就可以申请评选北京工艺美术大师,用这种方式使一些原本在外地不受重视的工艺得到了保护。这些大师们涉及的种类比较广,包括以宫廷文化为代表的“燕京八绝”,民间工艺方面有料器、万花筒、花灯、剪纸、毛猴、泥人、脸谱、彩蛋、砖雕、皮影、面塑、草编、灯笼、绢花、拉洋片等,大概四五十种。

北青报:入选“非遗”或者评为工艺美术大师对传承技艺有什么作用?

孙玉珍:不管是列入“非遗”,还是评选为国家级或北京市级的工艺美术大师,都能得到资金等方面的扶持,对老技艺来说这个很重要。考虑到工艺美术大师的要求比较高,我们还联合4家行业组织为一批达不到工艺美术大师级别,但是又可能面临失传的北京特色技艺进行了“誉名”,大概有20种,以这种方式对他们起到一个宣传推广作用。

北青报:老技艺、老文化濒临失传的情况有多少?

孙玉珍:这种情况北京有很多。一些民间工艺没有进入大师行列,但确是老北京人的一种记忆,现在濒临失传。其实这部分更需要宣传,把它们记录和流传下来,尤其是一些年龄大的没有徒弟的传承人,不记录的话就真的没有了,以后就算你是北京人也不知道了。比如我们之前本来推荐档案馆做一个灯笼大师的采访,结果还没来得及做他就去世了,非常可惜。

北青报:“老文化”难以顺利传承下去的原因主要有哪些?面临哪些困难?

孙玉珍:有一部分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没有得到重视,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经济因素。传承人很难以此为生,慢慢的就做得少甚至不做了。不夸张地说,一些技艺现在再不采集就真的彻底消失了。这次档案馆做的口述实录是一种很好的方式,,希望能通过类似的方式来引起社会关注和重视,帮扶、复兴老工艺。

摘自《北京青年报》(记者:赵婷婷)

Copyright 2008 28365365体育投注备用
办公室电话:0371-63556995 85962693 档案查询服务QQ群:131864746 传真:0371-63556995 地址:东风校区图书馆大楼六楼 科学校区逸夫图书馆一楼